【藍皮書報告】《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受到生活方式影響明顯,升學問題是風險因素,戀愛是大學生的心理必修課
大學階段是個體發展、身心成長、知識儲備、健康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群體人數日益龐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他們發揮潛能,培養專業技能的保障,但是受到生活的不確定性、升學就業和戀愛等問題的影響,大學生容易遭到心理問題的困擾。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專業支撐和科學管理,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2022年,教育部將“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計劃,做好科學識別、實時預警、專業咨詢和妥善應對”作為年度工作要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三本心理健康藍皮書,書中報告了《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涯規劃和戀愛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
2022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對山東、河北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8萬名15-26歲的大學生開展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本次調查重點考察了睡眠、壓力、無聊等生活方式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另外也考察了大學生學業與戀愛的現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從報告來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對生活滿意度較高。
報告中指出,有78.52%的學生無抑郁風險,而相比于抑郁,焦慮更可能出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僅有一半的大學生無焦慮風險(54.72%)。其中,不同性別、學校、戶口和學段的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
分析發現,男生抑郁風險略高于女生,而女生焦慮風險略高于男生;另一方面,城鎮戶口的大學生抑郁和焦慮風險均顯著高于農村戶口,重點院校的學生抑郁焦慮風險也比非重點院校的大學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慮風險顯著高于專科生。
在對生活滿意度的分析中,報告指出,大多數人都達到“基本滿意”及以上水平(74.10%),而一部分學生很難評判自己生活是否滿意(17.24%),僅有少部分大學生對生活不滿意(8.66%)。
搭建心理健康智能篩查體系,實現監測-反饋-干預自動化是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對策。調查結果顯示,重點院校、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應引起重視,應當針對大學生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跟蹤和服務措施,健全“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個人”預警網絡,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機應對能力。
報告從睡眠、壓力源和無聊三個方面評估生活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報告中顯示,大學生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平均為8小時,接近8成大學生睡眠時長在7小時及以上(79.14%),大部分學生(53.80%)自我評估的睡眠質量好(“比較好”、“非常好”),而睡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顯示,睡眠質量較好的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得分均顯著低于睡眠質量較差的大學生,且抑郁和焦慮風險也較低;在壓力源方面,大學生主要的三個壓力來自于“學業負擔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較高的壓力是抑郁和焦慮的風險因素,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壓力源,有針對性地制定緩解壓力的干預措施。無聊是“由于知覺到生活無意義而產生的負性情緒體驗”,報告指出,大學生較高的無聊得分與更高的抑郁和焦慮風險有關。在大學期間,應該鼓勵學生合理利用時間,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豐富課余生活。
近年來,考研逐漸在大學生中成為“主旋律”,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需要在學業上付出較大努力,而學業和未來規劃問題又是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因此,升學問題可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報告指出,有50.44%的大學生打算讀研。打算讀研學生的焦慮風險顯著高于沒有讀研打算的學生。盡管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利于備考和學習,但是如果備考學生存在過度焦慮的情況,需及時干預。
進入浪漫關系是成人早期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于親密對孤獨的沖突階段。因此,在大學階段,戀愛可能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關。
報告指出,有27.61%的大學生處于戀愛狀態,有41.93%的大學生處于單身且不想脫單的狀態,有25.40%的大學生處于單身想脫單的狀態,其余學生未報告。
在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報告顯示,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郁得分低,焦慮得分也較低,單身想脫單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得分顯著更高;在無聊感上,戀愛中的大學生無聊得分低。因此,健康良好的戀愛關系可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劑良藥。
應加強戀愛心理健康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針對性地設立相關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